尽量用最通俗易懂的文字写个保姆级教程,让想玩但一脸懵的小伙伴都能玩起来。
(资料图片)
开篇防杠
本文不是入门摄影教程,内容面向具有一定微距和超微距摄影基础的爱好者。
在常规摄影中涉及到的知识和概念,在本文中不做过多解释。
有关偏振光的科学原理,本文也不讲,要搞明白那个还是得系统学习一下大学物理和光学课程。
本文中所介绍的偏光拍摄方法,只满足摄影对美学需求,不可用作科研及相关的教学用途,以免误人子弟。
本文只讲透射偏光摄影,落射的以后看吧,有生之年系列了。
前言
最近有越来越多的小伙伴对偏光结晶摄影产生了兴趣,提出了很多问题。
每次在群里解答,七零八落的答案连贯不起来,总觉得说不全面。
于是总结了一些常见提问概括起来,憋出来这一篇入门教程。
从提笔到现在也墨迹了半个多月了,要准备很多图片素材,
又加上工作忙不开,让各位久等了。
尽量用最通俗易懂的文字写个保姆级教程,让想玩但一脸懵的小伙伴都能玩起来。
通俗易懂的保姆教程?不存在的,一展开写就搂不住了,
尽可能地绕开枯燥的概念、复杂的公式和计算,用图文并茂直接表述结论,
关键点总要讲讲明白吧,不然人家看了教程还再踩坑,那不坑人么。
(与聂边儿发的内容一样,以后介边儿也发一发)
闲篇到此,开始正文
1,什么是透射偏光摄影?
2,什么样的摄影装备可以用来拍偏光?
3,我现有的微距或显微摄影器材要如何操作?
3.1,无限远系统
3.2,有限远系统
3.3,常规微距镜头
3.4,手机微距
3.5,检偏镜相对物镜的位置对像质的影响
4,什么是偏振片和补色片?
4.1,线偏振和圆偏振的辨别方法
4.2,圆偏振的手性区别
4.3,起偏镜和检偏镜的配对使用方法
4.4,如何获得补色片
4.5,补色片的作用
5,不同的配置带来不同的色彩
这些图案夸张、色彩丰富的照片,是使用透射偏振光的方法拍摄各种具有偏振干涉色效应的标本。
肉眼在自然光下并不能直接观察到这些奇异的色彩,反而让这种特殊的拍摄方法显得尤为惊艳。
偏振光,简称偏光,是光的一种传播形态,
它有别于自然光,这牵扯到一系列的科学知识,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搜索相关科普进一步了解。
本篇尽量写得通俗一点,就不聊那些枯燥的东西了。
照相机、摄像机、手机、摄像头,甚至行车记录仪,都可以拍。
但由于化学物质结晶、矿物质晶体、织物纤维等等这些常见拍摄题材,最精彩的一面往往都处于微观视角,因此建议使用具有优良微距性能的相机或手机。
当然,显微镜也是很好的偏光摄影拍摄器材,但不在本文讨论范围内。
在本文中,着重以“无限远系统”的超微距摄影器材为例子,展开讲解。
当然也捎带讲一下有限远系统、常规微距系统和手机的使用技巧和注意事项,由于基本概念雷同,就不过多赘述了。
上图为无限远系统用于拍摄偏光时的关键部件示意图。
此示意图中各个部件的距离并非实际距离,只表达部件之间的位置关系。
下面对图中标注的名称逐一解释。
光源:
任何民用照明光源、摄影光源都可以,看这篇的不是小法师就是老法师,口袋灯这样的东西随手就能摸到一两个吧。
偏光摄影对光源的色温和显指性能几乎没有要求,只要颜色别太离谱都行。
那些昂贵的专业常亮灯、闪光灯,在偏光摄影中并不能展现出优势。
不想破费的话,一架没有频闪的书桌台灯也能胜任。
照明功率也不用很大,以2~5倍的放大的微距拍摄为例,照在标本面积上的功率有2~5W就已经足够了。
个人推荐使用轻薄的口袋补光灯,无论横拍还是竖拍,口袋灯的摆放都很灵活,而且照明性能够用。
需要注意有些口袋灯的灯珠柔光不充分,这时需要加柔光片或硫酸纸之类的,进行充分柔光。
打白光,打白光,打白光,重要三遍。不要打红绿蓝紫之类的那些单色光,结晶的色调不来自光源的单色光色调。
起偏镜:
偏振镜放在光源和标本之间,就叫做起偏镜。
它将光源发出的非偏振光(自然光)过滤完全偏振光,是偏光摄影中必要的光学原件。
补色片:
在本文所讲的透射偏光摄影中,补色片放在起偏镜和标本之间。
放在这里容易操作,且对像质没有影响。
它用来改变偏振光的相位和振幅,让标本色彩的浓度和色相发生变化。
在偏光摄影中补色片虽然不是必需品,但使用频率极高。
标本:
是偏光摄影中的主角,作为被观察物体,标本的质量好坏将最直接地影响出片。
收集和制备标本这个坑儿太大了,以后有机会单开一篇吧。
本文就先简单介绍一个最容易制作的结晶标本——谷氨酸钠结晶
谷氨酸钠是味精的主要成分,制备结晶标本门槛最低,成功率最高。
容易获取,容易溶解,容易干燥,容易结晶,容易观察。
方法如下:
在酒精里加味精,制成饱和溶液,
用脱脂棉签蘸溶液,使棉签吸收饱满,在载玻片上之字形涂抹两三遍,形成一片液体膜即可。
切忌溶液过多淤成一堆。
自然晾干,或用电吹风吹干,即可获得一片味精结晶标本。
注意事项:
一小盅酒精,一小勺味精即可,制备5ml溶液就够玩一整天了,没必要大锅大盆的造成浪费。
酒精有95%的就用95%的,没有用75%的也行,最不济了牛二招呼上,总之纯度越高越好。
用水溶也不是不行,就是干燥太慢,急脾气玩家容易直接劝退
味精用含盐的无盐的都行,都可以顺利结晶。
如果遇到载玻片疏水,可在溶液中加入极少量的肥皂水或洗涤灵,更容易涂开涂匀。
溶液自然荫干和热风烘干都可以获得结晶,只是晶体形态不同。
没有载玻片用透明玻璃板、玻璃培养皿之类的也可以,非常不建议用透明塑料板。
无限远物镜:
在超微距摄影玩家中使用最广泛的一种物镜,区别于有限远系统。
这种物镜出射平行光束,需要管镜(结像镜)配合,才能正确成像。
在物镜到管镜之间的这段距离,称作“无限远空间”,
无限远空间的距离下限理论上可以为零,但不推荐紧贴着安装。
无限远空间的距离上限一般有几十至100多毫米,由物镜和管镜的光学参数决定,计算较为复杂,本文不赘述。
本文中所介绍的偏光摄影,用于娱乐或艺术表达,使用普通物镜即可,没必要追求科研偏光显微镜专用的无应力玻璃偏光物镜。
用于偏光结晶摄影,对物镜的消色差性能要求也很低,普通的平场消色差物镜就足够拍出高质量的照片,昂贵的APO物镜只在分辨率上更有优势。
检偏镜:
偏振镜放在标本和相机之间,叫做检偏镜。
它将来自标本的光过滤成特定方向的偏振光,用于成像。
将检偏镜置于无限远空间内,只要是质量合格的偏振镜放在这里,对照片像质不会产生影响,这也正是无限远系统的主要优势。
用于偏光摄影时,必须与起偏镜配套使用,二者缺一不可。
在用于科研的偏光观察中,有一种只使用起偏镜的单偏光观察方法,这种方法适用于科研,但不适用于艺术摄影。
使用单偏光时,往往只能拍摄到晶体光轴方向上微弱的明暗变化,画面寡淡无味。
如动图中所示,只有两片偏振镜协同使用,奇幻的色彩才能展现出来。
管镜:
也称结像镜,将无限远物镜出射的平行光束汇聚成像。
相机:
数码和胶片相机都可以。
白平衡建议对着光源加一片偏振镜进行校准。
如果用自动白平衡,在很多情况下可能会拍出偏得离谱的色调,让后期修片调色更加困难。
有限远系统区别于无限远系统,物镜使用有限远物镜,不使用管镜。
检偏镜置于物镜和相机之间。
由于有限远物镜出射汇聚光,直接在相机传感器上成像,
因此检偏镜无论靠近物镜安装,还是靠近相机传感器安装,都必然会影响像质。
但是出于检偏镜上不可避免的尘埃对成像的影响,推荐检偏镜靠近物镜安装。
好在物镜出射光锥角较小,检偏镜厚度一般都在2mm以内,对像质的影响也很小,一般可以忽略。
使用常规微距镜头拍摄时,光源、偏光元件、标本的位置配置顺序与物镜系统的方法雷同。
需要注意,除了少数型号的机身和镜头以外,检偏镜无法安装在镜头和机身之间,而且也没有必要。
就算是市面上主流以高分辨率著称的微距镜头,比如放大1.4x的RF百微,放大2x的老蛙百微,放大5x的老蛙25,它们的物方NA也只在0.1上下。
因此检偏镜大可放心安装在镜头前,一片质量合格的检偏镜,对像质影响很低,用于偏光结晶摄影时,对像质的影响大可以忽略。
3.4,手机微距
现在手机的微距功能也是越来越强了,拿起来就能拍,拍完就能发,效率真高。
使用手机拍摄时,光源、偏光元件、标本的位置配置顺序,与相机+微距镜头的用法相同,
由于手机微距的实际分辨率并没有很高,所以也不用担心检偏镜对画质的影响,开启微距功能,随心所欲地拍就行了。
这张照片是用比较老的手机拍的,跟现在先进的手机微距功能肯定比不了,仅供参考拍摄方法。
特别需要注意:
无论是有限远还是无限远系统,不到万不得已,不要把检偏镜放在标本和物镜之间,尤其高倍、高NA的物镜。
就算使用的是长工作距离物镜,能塞得下检偏镜,也要避免这么做。
主要因为物镜的入射光锥角较大,就算是价格不菲的高端超薄偏振镜,也会严重影响像质。
根据以往使用经验,NA高于0.25的物镜,在物镜前面放一片厚2mm的偏振镜,就会对成像造成灾难性的破坏。
下面在光学设计软件ZEMAX中以一个理想状态的10x/NA0.3无限远系统和微单全画幅传感器为例,
模拟一片2mm厚的检偏镜在物镜前后不同位置时,对像质的影响。
理想模型:
无限远系统,物镜焦距20mm,管镜焦距200mm,放大倍率10x,物方NA0.3
MTF是理想状态,近似条条直线,点列图中理论光斑远小于艾里斑。
检偏镜位于无限远空间:
将2mm厚BK7光学玻璃材质的检偏镜放在无限远空间,也就是物镜和管镜之间。
无限远空间中是平行光束,一片质量合格的平行平板形态的检偏镜对像质没有影响。
这是使用无限远系统时最常用的方法。
检偏镜位于像空间:
检偏镜放在像空间里,也就是物镜和传感器之间。
检偏镜位于锥角很小的汇聚光路中,可以看出全视场有极轻微的分辨率损失,边缘视场出现轻微色散。
不推荐这种用法,但也不是不行,像质损失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如果是有限远物镜,将检偏镜放在物镜和传感器之间,并靠近物镜,是最优解。
检偏镜位于物空间:
检偏镜放在物空间里,也就是标本和物镜之间。
检偏镜位于夹角较大的发散光路中,灾难降临了,MTF塌了,像质爆炸了,没救了没救了。
对于NA0.3的物镜来说,这种方法不可行。
当然也有一些特殊的物镜,自带厚度调节范围较大的盖玻片修正或适应功能,比如奥林巴斯LUCPLFL系列、尼康CFISPFELWD系列、三丰G Plan系列等等,这些稀少且昂贵的物镜不在本文讨论范围内。
如果非要把检偏镜放在物镜和标本之间,也有一种备用解决办法:
可以使用塑料薄膜型的偏振片,各大电商有售,价格也没有很离谱。
厚度一般在零点几毫米甚至更薄,折射率也比玻璃低。
图示为0.2mm厚的有机材质偏振片放在标本和NA0.3的物镜之间,如果NA更低,像质影响更小。
可以看出MTF图中边缘视场像质劣化,全视场的分辨率降低,但还在可接受范围内。
以薄膜型偏振片是理想平面的形态为前提,即便是较大锥角的发散光,薄膜型偏振片对像质的衰减,可以远远低于一片两毫米厚的玻璃偏振片。
缺点是单单一层塑料薄膜,平面度和耐污性都远不如玻璃夹层的偏振片,最终还是难免影响像质。
这种方法可行,但为下策。
常规玻璃偏振片放在物空间对不同NA值物镜成像的影响:
玻璃偏振片不知道有没有更薄的,市面常见款式都是2mm厚。
图示为厚2mm玻璃偏振片对不同NA的物镜的像质影响。
结合以往使用经验,个人认为当2mm厚的玻璃偏振片放在像空间时:
NA0.05,哪怕NA0.1时可以踏踏实实用;
NA0.15时还能勉强接受;
NA0.2就很极限了;
NA0.25放大数毛别想了,朋友圈发小图能不糊就不错;
NA0.3往上,可能已经看不出来拍的是什么东西了。
网红爆款酒红线扫镜芯,NA值可能连0.05都到不了;
好一点的放大1~2倍的微距镜头,NA值在0.05~0.1量级;
老蛙5x镜头NA值在0.15量级;
还有超微摄影爱好者们常用的各种物镜诸如三丰5x/0.14 、尼康APO4x/0.2 、 三丰10x/0.28等等。
这些镜头和物镜都有很大的工作距离,万不得已情况下可以尝试把检偏镜放在标本和物镜之间。
可以根据物镜的NA值对照图示,选择是否用这种不太靠谱的检偏方法。
都是老法师,随手从兜里摸出几片大大小小的偏振镜,应该很正常吧。
还有那种让人又爱又恨的可调ND镜,也是利用两片偏振镜来调节通光量。
一片偏振片,无论是线偏振还是圆偏振,理论通光量至多能有50%,实际水平在40%左右。
两片组合使用,光源的实际亮度会大打折扣。
市面上常见的摄影用偏振镜是圆偏振(CPL),那么还有工业或科研领域用的线偏振镜(PL)。
这两种偏振镜有什么区别?
看上去都是灰黑色的一片,该如何鉴别?
这两种偏振镜在偏光摄影中该如何搭配使用?
如何获得补色片?
补色片的作用是什么?
这些问题最容易困扰偏光摄影初学者,下面来把这些问题掰吃清楚。
线偏振镜:
线偏振镜(PL)由两片透明玻璃夹着一片薄膜线偏振材料组成。
这种偏振镜不分正反面,如图所示,自然光从任意一面透过都被过滤成线偏振光。
在液晶显示器的表面就有一张线偏振薄膜,显示器发出的光就是典型的线偏振光,这也是生活中最容易接触到的线偏振光。
辨别线偏振镜:
如动图所示,将偏振镜至于显示器前,旋转到某个角度,偏振镜会变得不透光,此时称作线偏振的正交。
此时将偏振镜翻面,偏振镜的背面也不透光,那么这个偏振镜就是线偏振镜。
在网上购买照相机用的CPL镜的时候,最便宜的那种有很大可能是线偏振,而不是圆偏振。
因为圆偏振镜制造成本比线偏振要高,为了打价格,用线偏振冒充圆偏振,包装上都写着CPL。
在老式相机上使用线偏振,会影响相机的自动对焦功能。
比较先进的相机克服了这个问题,线偏圆偏随便用用,没啥区别。
反而这种偷工减料的行为让偏光摄影玩家捡了个便宜,能以极低的价格买到线偏振镜。
如果是奔着名副其实的线偏振镜去找货的话,恐怕只能找到科研或工业用的线偏振镜,价格可能要贵上几十倍。
当然,科研或工业用偏振镜的透光率、消光比等关键参数可能远强于廉价货,
但用于本文中所讲的偏光摄影,廉价货和高端货拍摄出片几乎没有区别。
圆偏振镜:
圆偏振镜是两片透明玻璃夹着一层线偏振薄膜和一层¼λ波片,线偏振片与波片的光轴夹角呈+45°或-45°。
圆偏振片分正反面,也就是说光先通过线偏振片,还是先通过波片的区别。
圆偏振片的正确用法是让光先通过线偏振片,过滤出线偏振光,再通过波片,形成圆偏振光。
如果圆偏振片反过来用,光先通过波片,再通过线偏振片,那么过滤出来的仍旧是线偏振光。
辨别圆偏振镜:
如动图所示,很明显与线偏振片不同,圆偏振片一面不透光,一面透光,但发生微弱的颜色变化。
液晶显示器发出的偏振光,如果先通过圆偏振片里的线偏振片,旋转到正交时,所有的光都被拦住了,此时没有光继续通过波片了,看起来是黑的。
液晶显示器发出的线偏振光,如果先通过圆偏振片里的线偏振片,将圆偏振片旋转到线偏振片的偏振方向与显示器发出的线偏振光的偏振方向平行时,线偏振光都通过了线偏振片,再通过波片,形成圆偏振光。
液晶显示器发出线偏振光,如果先通过波片,形成圆偏振光,再经过线偏振片,过滤出线偏振光。
此时观察到的圆偏振片就是透光的,无论怎么旋转,圆偏振片都会透光,只是颜色会发生微弱变化。
这时的圆偏振片的出射光效果等于一片线偏振片。
前文中提到圆偏振镜种的“线偏振片与波片的光轴夹角呈+45°或-45°。”,以此工艺区别可以制造出手性不同的两种圆偏振镜,分别叫左旋和右旋。
市售的照相机用圆偏振镜我发现几乎都是右旋,想配上一片左旋组成异手性组合,估计只能掏钱买工业用的左旋圆偏振镜了。
同手性和异手性的组合,在偏光摄影中可以让标本展现出不同的色彩风格,后文中会有说明。
这一节中简单介绍两种典型的偏振镜配对方法,分别是线偏振配对和圆偏振配对。
实际操作起来,配对方法并无固定章法可循,需要根据标本的实际状况进行尝试。
起偏镜、检偏镜选用线偏振还是圆偏振,可以任意排列组合,让标本展现出各种不同的色彩风格。
线偏振配对:
起偏镜和检偏镜都使用线偏振片,使晶体在某一轴向上的亮度和色彩尤为突出,可以表达出有层次的、较为立体的质感。
线偏振正交时,可以拍出黑背景的效果,突出主体。
注意看图中的“X”形晶体只有“/”明亮且颜色饱满,“\”则相对暗淡。
线偏振平行时,背景明亮,可以配合补色片拍出彩色的背景,提升氛围。
圆偏振配对:
起偏镜和检偏镜都是用圆偏振片,并且两个圆偏振片的波片面都朝向标本。
这样使晶体各个轴向上都能充分显色,让不同生长方向的晶体都明亮鲜艳。
可以看出图中“X”形晶体的“/“和”\”有相同的亮度,且颜色都饱满。
在拍摄化学结晶时,这种方法可能会让画面显得过于浓郁臃肿或杂乱无章。
但在拍摄球粒陨石和岩石矿物晶薄片标本体时,这种方法往往会带来更好的视觉效果。
圆偏振的同手性和异手性的对晶体肌理层次的表达效果近似,但却是完全不同的色彩风格。
科研级补色片:
专业偏光显微镜的附件中有¼λ的云母补色片、1λ的石膏补色片、1~4λ或1~6λ的石英补色楔。
优点:这种补色片制作精良,光学性能优异,补色效果好,光谱精确,补色色彩鲜艳。
缺点:价格非常昂贵,通光孔径较小,只能放在物镜后方补色,对于摄影爱好者的镜筒设备来说安装困难,总体来说不推荐使用。
工业用途波片:
在网上可以买到¼λ波片,½λ波片,1λ波片(全波片),有玻璃夹层封装、塑料薄膜、薄膜带背胶等各种形态的可以选择。
几十元到几百元的价位,应该也许大概还算可以接受。
塑料薄膜形态价格相对便宜,而且能买到大张的,可以自己剪裁,应用和操作更加灵活
其中需要注意:½λ波片对于偏光摄影的补色用途来说没有意义,它的效果相当于直接旋转偏振镜。
“λ”对应波片的工作波长,常见种类有紫外(200~400nm)、可见光(400~700nm)、红外(700~1000nm)。
用于偏光摄影,我们应该选用可见光波长范围内的波片,最佳效果为530nm~580nm的1λ波片。
生活中随处可见的补色片:
滤镜收纳盒,对于老法师来说最容易找到,而且是我个人最爱用的补色片
这种注射成型的透明塑料制品自带应力不均匀造成的光学各向异性。
对于偏光摄影来说,使用效果堪比昂贵的石英补色楔。
与这种收纳盒具有类似效果的还有光盘盒、磁带盒、糖果礼品包装盒等等。
注射成型的透明塑料制品,都可以拿来试试,说不定有惊喜。
其次是各种透明胶带:
这种高透明的PET薄膜胶带,可以带来与全波片类似的补色效果,不妨一试。
图中是我把透明胶带贴在镜头保护镜上(那种廉价的UV镜),制成简易的补色片,在正交线偏振时的补色效果。
从左往右分别是:HD CLEAR超透明胶带、得力低噪声胶带、得力静音胶带。
它们分别呈现了不同波长的补色效果。
其中HD CLEAR胶带补色片在倾斜一定角度时可以呈现与530nm全波片相同的紫红干涉色调。
卖胶带的无法告诉你胶带的补色效果,我也不知道,这就像盲盒,只能自己试试。
在生活中还会遇到其他各种具有光学各向异性的透明材料,理论上都可以用来补色。
比如包鲜花的玻璃纸、保鲜膜、烟盒外层的透明膜、奶茶杯盖、生鲜食品包装盒等等。
有兴趣的话都可以试试。
只需要注意,玻璃板、亚克力板这些不具备各向异性的透明材料,不会产生补色效果。
顾名思义,补充颜色。
与用一层彩色玻璃纸来改变光源颜色的概念不同,
在偏光摄影中的补色,是补充标本晶体的干涉波长。
当晶体的干涉色位于干涉色谱图中的第二色序时,拍出照片的色彩最鲜艳。
例:VC结晶的补色效果
图中右侧:正交线偏振的原始效果。
图中左侧:正交线偏振+CD盒补色,改变了背景的颜色,晶体的边缘也出现了犹如轮廓的彩色描边效果。晶体本身颜色发生了色序变化。
由于VC结晶在正交偏振时本身就处于第二色序,已经具有了鲜艳的色彩,所以补色对晶体本身的色彩鲜艳程度影响不大。
但并不是所有的结晶都本身位于色彩鲜艳的第二色序,比如下面的例子。
例:球粒陨石的补色效果
在这两组球粒陨石的对比图中,左侧是无补色的,右侧是补色的。
球粒陨石本身的干涉色位于第一色序,颜色寡淡,近乎灰度图。
通过补色以后,干涉色迁移到第二或第三色序,丰富饱满的色彩就呈现出来了。
大部分的晶体在偏光摄影中都需要补色来展现迷人的色彩。
补色色序的变换:
补色的色序时可以变换的,方法非常简单,可以通过旋转偏振元件来改变补色效果。
在实际操作中,可以通过旋转起偏镜、补色片、标本、检偏镜来实现色彩的变化。
在偏光显微镜的机械结构中,起偏镜、标本、检偏镜都可以独立旋转,使用非常方便。
在玩家的摄影装备上,往往由于结构限制,标本和检偏镜很难实时进行旋转操作。
这时可以通过旋转起偏镜和补色片来调节补色效果,虽然不如全都能独立旋转来得方便,但也能实现同样的功能。
在这一章节中,以维生素C结晶为样本,用到线偏振镜、左旋圆偏振镜、右旋圆偏振镜和塑料滤镜盒补色片这四种偏振元件。
搭配出比较典型的10种组合,直观地展现它们之间出片效果的区别。
只用线偏振 无补色:
起偏和检偏都是线偏振镜,光轴正交,呈现黑背景的效果,
大部分晶体在这种情况下颜色比较寡淡,且会在晶体光轴的特定方向上呈现明暗差异。
只用线偏振 补色:
起偏和检偏都是线偏振镜,旋转偏振镜,配合补色片,可以调节出各种各样的补色效果
但晶体只会沿着特定的光轴方向显示出明亮的颜色。
线偏振与圆偏振,无补色组合:
起偏和检偏分别使用线偏振和圆偏振,可以看出这两种配置的补色效果大致相同。
但由于有一片圆偏振的参与,晶体在各个光轴方向上都呈现出颜色,比起只用线偏振的配置,色彩更丰富一些。
线偏振与圆偏振,补色组合:
起偏和检偏分别使用线偏振和圆偏振,并且补色,两种配置呈现的效果完全不同。
主要是检偏镜使用线偏振还是圆偏振的差异
检偏镜使用圆偏振时,晶体各个光轴方向上色彩丰富,且稍有明暗区别。
检偏镜使用线偏振时,晶体各个光轴方向上色彩丰富,且有较明显的明暗区别。
同手性和异手性圆偏振,无补色组合:
起偏和检偏都是用圆偏振,同手性搭配和异手性搭配的区别很明显。
同手性时,背景明亮,晶体所有光轴方向上都显色,而且色彩是连续的,不以光轴方向的差异来区分色彩和明暗。
异手性时,近似黑背景,通过旋转偏振片也可以调节出某种干涉色背景。显色效果与同手性配置完全不同,在色序上有很大差异。
同手性和异手性圆偏振,补色组合:
起偏和检偏都是用圆偏振,同手性搭配和异手性搭配,并且补色。
这两种配置在晶体光轴所有方向上的色彩丰富程度比较相似,且在各个方向上呈现出不同的色彩。
由于两种配置的色序表达不同,对晶体上某些特殊肌理的细节展现有较大的差异。
小结:
偏振元件没有所谓最好的、万能的配置,只有为满足审美找到最合适的配置。
同一片VC结晶标本,使用不同的偏振方法、不同的照明方法,纹理色彩千姿百态,出片风格迥异。
何况世间晶体种类形态千变万化,与各种配置结合,可以呈现出无穷无尽的视觉效果。
本文粗略地概括了偏光结晶摄影的一些入门方法、技巧和注意事项。
抛砖引玉,希望看到更多玩家入坑,多发大片。
作者本人也还在不断地学习探索中,望与广大微观摄影同好学习交流,共同进步。
疏漏甚多,还请指正。
参考文献:
[1] 王曙 偏光显微镜和显微摄影 地质出版社
[2] M·M·弗罗赫特 光测弹性力学 科学出版社
[3] 美国纽约摄影学院摄影教材 中国摄影出版社
[4] 李晓彤 岑兆丰 几何光学·像差·光学设计 浙江大学出版社
[5] 周乐光 矿石学基础 冶金工业出版社
[6] 赵敬松 唐洪明 雷卞军 矿物岩石薄片研究基础 石油工业出版社
[7] micro.magnet.fsu.edu
— 完 —
Copyright © 2015-2022 人人快报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粤ICP备18023326号-36 联系邮箱:8557298@qq.com